常设展
兼容并蓄的澳门文学
明清时期,中外文人墨客相继到访,对澳门风土人情的吟唱,至上世纪本土文学的繁荣,以及千禧年以後新生代作家的涌现,为澳门文学注入新朝气。至此,澳门文学已构建起多元共融,人情浓厚的本土形象。
本展览概略展示了澳门文学发展的脉络,重点介绍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中葡诗人、作家、文学社团及文学刊物等,展览内的“书影墙”更是澳门文学过去、现在和朝向未来的一个整体象徵,期盼参观者能在影像中,发现和感受到澳门文学传承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机。
展区A
种子萌芽——十字门旁的过客
澳门,因历史及地缘关系成为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之处。明清时期,中外骚人墨客相继到访,或旅居或游历。他们面对独特的风景,相异的文化,难免触景生情,托物言志,各抒己怀,留下了不少诗章佳作。一代戏曲家汤显祖着有描绘万历年间澳门社会生活情况的诗文,其名作《牡丹亭》中亦可见澳门的身影;十六世纪葡萄牙伟大诗人贾梅士在东方辗转流连,早已成为澳门的文化符号之一;清代着名画家吴历留有与澳门相关的诗作;而十九世纪末来澳的着名象徵主义诗人庇山耶,在澳门创作了他一生唯一而又影响深远的诗集《滴漏》。该时期不同种族和语言的文学创作尽管没有实质的交集,却为澳门文学埋下了多元发展的种子。
展区B
繁花似锦——多元的澳门文学
华语文学
进入二十世纪,华语、葡语和土生葡语(澳门土生葡人使用的一种方言)文学各放异彩,逐步构建起澳门本土文学的形象。
华语创作方面,各类文学社团、文学期刊,以及报章刊物的出现,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。二十世纪早期的“雪社”诗社、六十年代中期的“红豆文社”等文学团体,他们结集出版有《诗声》、《红豆》等期刊,均具代表性。生於澳门的诗人华铃更早於三十年代便蜚声上海,有“时代的号角”之誉,在内地及港澳发表大量新诗及译作,是澳门文学最早的“走出去”。八十年代成立的“澳门笔会”标志着澳门文学发展的新里程,其後创办的综合性文艺刊物《澳门笔滙》,更为文学的创作提供沃土。
放眼今天,澳门文学的园地,正生气盎然,气象万千。
葡语及土生葡语文学
葡语和土生葡语文学是澳门文学的独特风景,最能体现澳门文学的多元性:女作家江道莲以悲悯的视角关注中国妇女的命运和境遇;飞历奇笔下文字表现了他对种族文化共融的期盼;诗人飞雅德坚持使用土生葡语创作以倾诉他对澳门热爱之情;而高美士则通过翻译文学为中葡文化交流作出贡献。此外,还有许许多多在澳门这片土地上长住或暂居的葡人和外国人,均以他们的创作,为澳门文学贡献出美好的果实。
展区C
书影墙
透过色彩斑斓的书影,参观者可看到自十六世纪以来不同时期澳门具代表性的中葡诗人、作家和文学刊物的出版作品,是澳门文学的过去、现在和朝向未来的一个整体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