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設展

兼容並蓄的澳門文學

明清時期,中外文人墨客相繼到訪,對澳門風土人情的吟唱,至上世紀本土文學的繁榮,以及千禧年以後新生代作家的湧現,為澳門文學注入新朝氣。至此,澳門文學已構建起多元共融,人情濃厚的本土形象。

本展覽概略展示了澳門文學發展的脉絡,重點介紹不同時期具代表性的中葡詩人、作家、文學社團及文學刊物等,展覽內的“書影牆”更是澳門文學過去、現在和朝向未來的一個整體象徵,期盼參觀者能在影像中,發現和感受到澳門文學傳承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機。

 

 

展區A

種子萌芽——十字門旁的過客

澳門,因歷史及地緣關係成為中西文化最早的交匯之處。明清時期,中外騷人墨客相繼到訪,或旅居或遊歷。他們面對獨特的風景,相異的文化,難免觸景生情,托物言志,各抒己懷,留下了不少詩章佳作。一代戲曲家湯顯祖著有描繪萬曆年間澳門社會生活情況的詩文,其名作《牡丹亭》中亦可見澳門的身影;十六世紀葡萄牙偉大詩人賈梅士在東方輾轉流連,早已成為澳門的文化符號之一;清代著名畫家吳歷留有與澳門相關的詩作;而十九世紀末來澳的著名象徵主義詩人庇山耶,在澳門創作了他一生唯一而又影響深遠的詩集《滴漏》。該時期不同種族和語言的文學創作儘管沒有實質的交集,卻為澳門文學埋下了多元發展的種子。

 

 

展區B

繁花似錦——多元的澳門文學

華語文學

進入二十世紀,華語、葡語和土生葡語(澳門土生葡人使用的一種方言)文學各放異彩,逐步構建起澳門本土文學的形象。

華語創作方面,各類文學社團、文學期刊,以及報章刊物的出現,為作家們提供了豐富的展示平台。二十世紀早期的“雪社”詩社、六十年代中期的“紅豆文社”等文學團體,他們結集出版有《詩聲》、《紅豆》等期刊,均具代表性。生於澳門的詩人華鈴更早於三十年代便蜚聲上海,有“時代的號角”之譽,在內地及港澳發表大量新詩及譯作,是澳門文學最早的“走出去”。八十年代成立的“澳門筆會”標誌着澳門文學發展的新里程,其後創辦的綜合性文藝刊物《澳門筆滙》,更為文學的創作提供沃土。

放眼今天,澳門文學的園地,正生氣盎然,氣象萬千。

 

葡語及土生葡語文學

葡語和土生葡語文學是澳門文學的獨特風景,最能體現澳門文學的多元性:女作家江道蓮以悲憫的視角關注中國婦女的命運和境遇;飛歷奇筆下文字表現了他對種族文化共融的期盼;詩人飛雅德堅持使用土生葡語創作以傾訴他對澳門熱愛之情;而高美士則通過翻譯文學為中葡文化交流作出貢獻。此外,還有許許多多在澳門這片土地上長住或暫居的葡人和外國人,均以他們的創作,為澳門文學貢獻出美好的果實。

 

 

展區C

書影牆

透過色彩斑斕的書影,參觀者可看到自十六世紀以來不同時期澳門具代表性的中葡詩人、作家和文學刊物的出版作品,是澳門文學的過去、現在和朝向未來的一個整體象徵。